聚合视频在线看最热影视 https://www.juhesp.net
最近不少城市都开始发优惠券刺激消费了。
当然,上海除外。
一开始,我还满怀着恶意地理解为,又是兰博基尼1000块钱代金券。
后来发现还真不是,都是一些通用券,可以去超市买生活必需品的那种。
这种券就不是忽悠,还是蛮给力的。
不过呢,也有使用限制,一般来说会满减,满100减10块之类,此外还有时效性,规定你领券后多少天内用完。
大家为了“占这个便宜”,大概率是会多花一点钱去买些需要的东西,相当于加了一份杠杆。
国家也能刺激到经济,增加货币流通,看似双赢的局面。
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不小的弊端,那就是这个券(钱)从哪里来。
要么是商家让利,就好像双十一那种,先提高价格再给优惠,这种套路大家已经玩得烂熟了,更何况那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还是很透明的,所以这种可能性不大;
剩下只有政府补贴了。
但是我们现在政府有钱吗?
说真的,老百姓的生活苦逼,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好不到哪里去。
一些一线以及强二线的城市,4月份财政收入腰斩的比比皆是,所以让他们再掏一笔钱出来补贴民生,实际上是非常强人所难的。
事已至此,只有两个办法,一卖地,二举债。
卖地就不用多说了,现在地方政府除了卖地,还真没有其他快速的收入来源。
比如上海最近为了快速弥补疫情的损失,发布超量供地计划,住房用地增加44.7%。
但是这样的行为,极有可能引起房价剧烈波动,无论涨跌,对现在脆弱的经济都会有不好的影响。
举债就更简单了,发城投债或者地方债呗。
还是以上海为例,最近发了654.8亿政府债,其中有一部分肯定要用于刺激经济,也就是给大家发券。
这就显得很悲壮是不是,政府向你借钱,然后再把钱送给你,为的就是让你赶紧去消费。
但是举债发钱只能用于短期刺激,用很小的钱,去激励大家花更多的钱,但是长期这么搞的话,很容易出现通货膨胀。
你看美国那边,直升机撒钱撒了多少轮了,CPI是蹭蹭往上蹿。
而且这种方法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风险,发券的时候是刺激消费了,那么没有券了,大家还会继续消费吗?
或者说,大家的消费有没有持续性?
我觉得挺难,大家不消费,不是不想消费,而是收入不稳定,没能力消费,光靠一两次消费券,几乎不可能拉动人们长期的消费动力。
更何况这些券可以用在民生消费上,这本来就是基础消费,就算不给券,老百姓也要买。
也就是说,站在政府角度,这种行为看似在刺激消费,实际上是在浪费钱,没效果的。
可能有人要说了,既然如此,那不如直接发钱算了,我想买啥就买啥,实在不行存银行也是好的,对老百姓来说,是天大的利好。
这就是政府最怕看到的——它向你借钱,把钱送给你,要还你本金和利息,然后你把这个钱存到银行,再问它再拿一笔利息。
消费没刺激起来,反而自己亏了两笔利息,这样的买卖怎么算都亏本。
肯定有小伙伴问,那为啥美国那边就能可以直接发钱呢?
那是因为欧美国家的人,本来就没啥储蓄习惯,个人消费对国家GDP的贡献超过70%,所以它们如果发券的话,等于没发。
大家兜里都抠不出几块钱,更别说用这些券加杠杆去消费了。
但中国不一样,尽管这几年大伙被房子压迫得比较惨,但是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储蓄习惯的,而且个人消费只占了国家GDP的40%。
再加上疫情期间,大家更是谨慎,所以直接发现金,显然是肉包子打狗,有去无回了。
而且还有一点很重要,如果在中国要直接发现金,那么必然会把钱发给穷人,他们才是最需要钱的人。
但是,如何甄别“穷人”,这就非常难,甚至甄别+发放这两个流程花出去的钱,就要比发的现金还要多。
钱能不能完好无损地到穷人手上,还要打个问号。
而发券就不一样了。
券的面向对象一定不是真正的穷人,因为它加了一部分杠杆,比如10块钱券,要求你花100块才能用。
真正的穷人缺的不是这10块钱,而是那个100块。
所以券的面向对象是“中产”,或者说短期内还有能力消费的人。
而这批人,才是真正拉动消费的主体。
虽然有点伤自尊心,但是那些真正的穷人……真的被排除在外,无论政策还是惠民,都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存在。
当然,就现在这个情况,唯一十全十美的方法,就是劫富济贫,简单粗暴地缩小贫富差距,这样才能真正维持社会稳定发展。
不过这显然是痴人说梦,与虎谋皮。
剩下无论什么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,我们不能苛求它能够长期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,只要可以把眼前的困难渡过去,也算是个好方法。
希望经济慢慢恢复起来,不要出什么幺蛾子了。
2022赶紧过去吧,阿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