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现代教育心理学提倡让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保持平等、互相尊重,但是这个提议对传统中式家庭来说,显然是比较难以实现的。
很多父母都不会和子女平等相处,尤其是偏心的父母。
他们之所以偏心,就是觉得自己是家长,是高高在上的身份,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孩子来疼爱,而孩子不能有任何不满。
婆婆偏心小叔子,小颖(化名)不惯着,直接拒绝再给婆婆养老。
02
小颖是一个非常辛劳的人,自从结了婚,就是全村人公认的孝顺媳妇。
小颖和丈夫小张(化名)两人都住在中部一个二线城市的城郊地区,这边靠近大山的地方有一个新开发的湿地保护区,公路两侧有一片一片的农田,村子坐落其中。
小张家所在的村子面积最大,也是最整洁的,村里有钱人挺多,小张家就是有钱人。
小张家有兄弟两人,他是大儿子,父母早年承包了几块地种水果,算是村子里第一批搞承包的人,所以发财也早。
别人家还在观望的时候,他家就因为种植葡萄大丰收,过上了吃香喝辣的生活。
现在村里有很多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,而小张家承包的地也成了全村最大的大棚,他家不愁吃喝,房子也翻修成了小洋房。
小颖家就没有那么有钱了,不过她家也不穷,一家三口为人质朴实诚。
小颖和小张在大学相识,发现竟然是老乡,只不过不在同一个村子里,两人是邻村的,以前没怎么见过面。
于是在外地上大学的这段时间,小张对小颖颇有好感,也喜欢她那股踏实勤奋的劲儿。
在大学毕业后,两人又交往了两年。
这期间,小张的爷爷奶奶过世了,所以他家又继承了一套老房子。第二年,父母把这套房也彻底翻修成了三层的小洋房,花了不少钱。
小颖向来不怎么关注别人家的事,也不知道小张家那么有钱。
再者,小颖和小张住在城市里,见识了更加广阔的世界,对村子里那种有钱的感觉也没觉得特别稀奇。但小张的弟弟就不一样了。
小张的亲弟弟一直比较调皮,不好好学习,高考成绩只有300多分,父母想让他上个职高好歹混口饭吃,但是他不愿意。
弟弟跟一群“好哥们”也跑到城里打工去了,以他的文凭,自然是找不到什么好工作。
所以弟弟对他家的财产问题很关心,他知道父母偏心自己,总是惯着自己,所以一边向父母要钱花,一边让父母瞒着哥哥。
小颖和小张结婚了,她对公公婆婆态度很好,尽心尽力地孝顺他们。
逢年过节,小颖都会买婆婆最喜欢的点心带回婆家,还给公公买了按摩椅。
公公婆婆偏心小儿子的事,只有他们家人知道,小张虽然知道父母偏心弟弟,但是他发现弟弟这几年都不回家了,再加上父母对自己和妻子态度很好,他就没多想。
1年后,小颖怀了孩子,婆婆说她放心不下,要去城里陪儿媳。
小颖和小张答应了。
小颖知道,婆婆来了之后可能就不会走了,但她并不反感,觉得孝敬老人是应该的。果不其然,小颖生完孩子之后,婆婆就说要继续帮忙带娃,不走了。
只是小颖没有想到,婆婆这一待就是10年。
与其说是婆婆帮忙带娃,不如说就是小颖在伺候婆婆。
婆婆平时基本上也只顾着跟小孙子玩,负责带娃,其他的家务事都由小颖来做。但是家里多了一个人,家务事自然也多出来不少,小颖却没有抱怨。
这10年来,小颖勤勤恳恳地照顾婆婆,给婆婆洗洗涮涮,从没有一丝怨言。
每逢年节,婆婆要回村里住几天,寒暑假也带孙子回村子里住,小颖都会亲自接送婆婆,给婆婆带着大包小包的好吃的回家。
所以在村里人眼中,小颖是个非常孝顺的好媳妇。
同样的,这10年里也发生了其他的事。小张的弟弟回到了村里,他也没存下什么钱,成天赖在家里啃老,偶尔帮家里收拾一下果园。公公去世了,全部财产都在婆婆手里捏着。
而小颖也听说了公婆偏心小儿子的事,她有些担心。
小颖虽然没有想觊觎公婆财产的心思,但是于情于理,她觉得公婆都应该把财产留给自己的丈夫,毕竟他们夫妻俩伺候婆婆10年,而且很明显大儿子更有出息。
谁知,婆婆竟然真的把老家的两套房子都给了小儿子,所有财产没有大儿子的份!
小颖知道了后非常生气,质问婆婆为什么要这么做。
婆婆却说:“就是因为你们有出息、不愁钱,我才把房和钱都给你小叔子。你不想想,我不给他钱,他以后靠什么生活呢?”
小颖问:“那你大儿子就不是你的亲生孩子了吗?”
婆婆支支吾吾什么也说不出来,小颖看出来了,婆婆就是偏心小儿子而已。她也不想再和婆婆纠缠了,愤怒之下把婆婆送回了农村老家,再也不去看她了。
亲戚朋友问起这事,小颖就恨恨地说:“她把两套房全给了小叔子,我就直接送她离开千里之
外!别说我认识她!”
03
偏心的父母总有一万个理由。
而且他们总是偏心那个品行不端、不学无术的小儿子/小女儿。
其实也正是因为父母从小偏心他们,把他们惯坏了,才会变成这样的局面。父母要负担起被自己“养坏了”的孩子的后半生,但不该把别人的付出当玩笑。
一:父母偏心,要承担相应的代价
多子家庭的父母通常会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:老二又精明又会讨好人,但不实诚,老大老实又木讷,容易被老二欺负。
聪明的家长这时候已经知道要更正孩子的三观了,愚蠢的父母却会上老二的“当”。
小孩是懵懂无知的,他们只会适应环境,学会察言观色去讨好父母,也会因为自己的讨好成功、获得利益而沾沾自喜。
如果父母不管,甚至因此喜欢上这个孩子,无疑是在鼓励孩子耍心机,在无形中将孩子的价值观推向了最糟糕的情况,让孩子变得物质、虚荣。
这就是父母偏心所要付出的代价,可惜很多父母却不明白这个问题。
二:做人不能太贪心,不能什么都想要
有些父母偏心,不是真的要为孩子的未来考虑,他们不在乎孩子的三观是否扭曲,只在乎自己的利益。
他们在孩子小的时候,喜欢那个会耍心机、讨好人的幼子,只是因为听到他恭维的话而感到快乐。他们喜欢这种虚假的懂事、听话和讨好,从不为孩子的心理健康考虑。
同样的,晚年时父母偏心那个不成器的孩子,把财产都留给他,也是全凭自己高兴。
他们希望老实的长子来负责自己的养老问题,不让自己喜欢的孩子为自己的养老发愁,同样也是非常自私的行径。
但是,做人不能太贪心,不能总想着所有的事都按照自己的心意来。
子女毕竟是活生生的人,长子受冷落、受压榨,当他不愿意再为父母的偏心买单时,狠下心来提供最低的养老物质条件,父母也没有办法逼迫他。
到那时候,父母后悔、想要修复亲子之间的感情,就已经晚了。
文/无笔
抖音充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