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5年9月10日,在许光达的办公室里,电话突然响起。许光达接起后,里面传出一个严厉的声音:“你是怎么搞的?这不是胡来嘛。”
许光达一听声音,立刻回道:“彭总,给我定大将,太高了,我根本不够格。我给军委打了报告。”对面的声音道:“报告我看了,三个字,不同意。”
许光达听后,立刻道:“如果你不同意,那我给主席和中央军委再打一份报告。”电话那头的声音道:“报告不用打了,你直接当面向我报告。”
许光达是谁?他为何拒绝大将军衔呢?这个故事要从1949年开始说起。
1949年10月1日,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,一批坦克正式亮相。因为这些坦克大多是从战场上缴获的,款式多样。毛主席等领导人物突然意识到,我国急需一支装甲部队。可是,应该找谁来挑大梁呢?
“许光达!”彭德怀立刻向毛主席举荐此人。毛主席听到这个名字,略一思索,“黄埔军校炮兵科毕业,又在苏联接受过坦克训练,确实是合适的人选。”于是,毛主席立刻拍板让许光达接下这个大梁。
1950年6月,装甲部队正式成立,许光达被授命为装甲兵司令。中央特意调22名干部,两个战车师,两个战车团和543辆坦克给许光达。
彭德怀亲自前往叮嘱许光达:“你一定要将装甲兵搞起来。”许光达听到指示,坚定地点点头道:“我后半生就交给装甲兵了。”
刚上任,许光达发现很多坦克均无法使用。无奈之下,他立刻写信向中央申请购买一批苏联的坦克。中央听后,非常支持,立刻向苏联采购10个坦克团的装备,其中包含300辆中型坦克和60辆重型坦克。
设备齐全了,可人员却良莠不齐。于是,许光达决定成立坦克学校,并向苏联申请派遣一批专家来协助培训坦克操作人员。自此,装甲部队开始如火如荼地建设起来。
好景不长,一个重大事件打乱许光达的节奏。
朝鲜战争爆发,我国决定安排部队前往朝鲜。在朝鲜战场上,我国被美军的坦克和空军夹击,伤亡惨重。战场急需装甲部队的支援,可按照苏联的要求,装甲兵至少需要1年的培训时间。这该怎么办?
许光达翻阅大量资料,并积极跟专家沟通,最终,他选择一个比较冒险的办法。用三个月的时间来培训人员的基础操作,然后将人员安排到战场上,以战代训。
1951年4月,许光达带领部队前往志愿军总部,途中,许光达发现有几十辆坦克正在燃烧,他心痛不已,立刻下车询问情况。
防空哨兵立刻告知许光达:“这些都是我军缴获的美军坦克,可惜,美军为了避免我军修复后投入战争,一次次安排飞机来轰炸,导致这些坦克变成废铁。”
许光达听后,立刻记录下来,回国后,他立刻安排一批修理人员前往战场,缴获坦克后,修理人员立刻进行维修,并尽快将缴获的坦克用于战争中。
最终,在这次战争中,我军共出动998辆坦克,并击毁敌军坦克74辆。
通过总结,许光达深刻地发现,装甲兵本身就是技术比较强的兵种。如果没有自主研发的坦克,我国的装甲兵建设会始终受制于人。于是,许光达再次向领导申请:“建设坦克制造厂,自主研发坦克。”很快,中央再次批准他的申请。
1955年,许光达得知自己被授予大将军衔,他心中忐忑不安。于是,他立刻打了一份报告给军委。在报告中,他提出自己因去苏联疗养,并未参加二万五千里的长征,不足以获得如此高军衔,他申请降军衔。
彭总看到报告后,立刻打电话给许光达,直接拒绝了他的请求。于是,出现了开头那一幕。其后,许光达连续三次提交申请,最终,毛主席知道此事,评价许光达:“他是一面明镜,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。”随后,他依然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。
1958年8月,为了加快我国的坦克研发,许光达放下军务,前往一线课堂学习坦克技术,并从最简单的坦克发动机原理开始学习,一步步了解坦克的运作方式和方法。年过半百的许光达还打算学习驾驶坦克。
被下属阻止后,许光达哈哈笑道:“不懂技术,如何领导部队?又如何推进研发事业。”
为了掌握技术,他反复叮嘱教员:“一定要将我当成一个普通的士兵。”几个月的学习中,许光达每天都是一身的泥水和油污。
1958年底,在许光达的推动下,我国研发出第一辆国产59式坦克。经过实验,这款坦克的性能良好,适用地区非常广。第二年,中苏的关系发生变化,苏联撤走专家,并封锁全部的技术和原材料。可此时,我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坦克。
同年,十周年国庆阅兵式上,33辆59式中型坦克正式亮相,驶过天安门广场,代表着我国装甲兵现代化的征程正式开启。
他主动申请降军衔,不辞辛苦地学习驾驶坦克技术;他从不在乎荣誉和地位,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自己的承诺,将余生都贡献给装甲部队。他就是我国的装甲兵之父许光达。